Hi,你好,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
  • 厂家直供
  • 大宗采购
  • 实力企业
  • 资讯头条
  • 招商
  • 卓越品牌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头条 » 专家智库 » 专家 » 正文

姚建铨:解读中国国情下的智慧城市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2-30  来源:智慧中国网  浏览次数:4488
核心提示:对于“智慧城市”这个诞生并不算太久的新生概念来说,其处境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国家政策的倾斜,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试点活动、会议论坛层出不穷,相关投资日益高涨,整个中国似乎陷入了智慧热。与此同时,标准不统一、顶层设计缺失、伪智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,使得智慧城市频频遭遇质疑。这一切现象都表明:我国智慧城市遇到了一个发展门槛。不久前,智慧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先生,姚院士观点鲜明,碰撞智慧城市,从中国智慧城市现状入手,破局顶层设计难题,权衡产业与民生的关系,揭秘智慧城市为何时冷时热,从实际出发,给出了
  • 研究领域:城市规划


对于“智慧城市”这个诞生并不算太久的新生概念来说,其处境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国家政策的倾斜,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试点活动、会议论坛层出不穷,相关投资日益高涨,整个中国似乎陷入了智慧热。与此同时,标准不统一、顶层设计缺失、伪智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,使得智慧城市频频遭遇质疑。这一切现象都表明:我国智慧城市遇到了一个发展门槛。不久前,智慧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先生,姚院士观点鲜明,碰撞智慧城市,从中国智慧城市现状入手,破局顶层设计难题,权衡产业与民生的关系,揭秘智慧城市为何时冷时热,从实际出发,给出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方案。

中国智慧城市呈现大联合趋势

记者:
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开展了几年,在您看来,建设几年之后,现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如何?

姚建铨: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模式,这种模式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、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三网融合等技术综合地应用于城市改造中去,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。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,再加上一些其它的原因,使得许多企业在产业外徘徊,没有完全参与进来;另外,政府虽然很重视,出台了很多政策,但是由于政府各个部门,如发改委、工信部、城乡建设部等之间各自为政,缺乏统一的统筹与标准,也没有做好顶层设计,导致中国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有些混乱。总之,由于种种原因,使得智慧城市大好的、往前走的形势里面,出现了些波折。当然,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,这是正常规律。对于这种情况,政府最近也在逐步整合,像今年八部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此外,还有一些部委下属部门在联合整合一些标准等。

智慧城市不仅要有序发展,还要创新发展。通过政府、企业的不断参与,优化整个产业。这种路径走下去,可以预计,中国智慧城市未来的前景还是很好的。智慧城市建设说到底有两个目的:一个是使城市的管理更加有序、有条、安全、和谐、人们生活水平能够更高;另一个是使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,节能减排。这样看来,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里面的三部分——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有效合理地连接起来。

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业界反应平淡?正常!

记者:今年9月份,住建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申报的通知,但是通知发布后,不同于一二批试点工作启动后的轰轰烈烈,业界反响平淡。对这种现象,您怎么看?

姚建铨: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申报通知发布,业界反响平淡,在我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。刚才我提到,建设智慧城市有许多综合因素需要考虑。智慧城市,绝不是靠一个部委就能抓起来的。建设智慧城市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,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工信部、科技部综合管理的,从技术角度来说,这两个部委是想要牵头的;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,住建部会理所当然地来牵头;其它部委如发改委,是国家牵头单位,智慧城市的文件、通知、标准、政策,都是发改委签发的,他肯定是想要总体统筹、规划的。几大部委都想牵头,各自为政,缺乏统一的统筹管理,这就是上面我提到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。当然,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善,出现了上面提到的几大部委联合的情况。

第一批、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是由住建部主导的,第一批90个,第二批103个,加起来将近200个。第一批、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业界反应很积极,在这个基础上,住建部理所当然地启动了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。但是试点城市一般有四五十个、五六十个也就够了,一下子试点二三百个,就叫遍地开花了。在这一点上,住建部有些太过积极了。

单志广博士在首届智慧城市(市长)论坛上提到:没有条件的城市不应该去建设智慧城市;有条件的城市要有序、积极地建设智慧城市,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。据统计,我国2014年有50%左右的有关城市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。考虑到我国信息化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因素,乐观预测,当前我国具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的城市比例不应该超过30%。这就意味着,有些地方现阶段并不适合建设智慧城市,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下,这其中许多城市都是随大流地申报了智慧城市。现在,在部委联合的趋势下,智慧城市建设也在逐渐理性下来,这种情况下,三批试点业界反响平淡是正常的。当然,这不等于说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不应该启动,在我看来,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可以启动,但需要发改委牵头,住建部与其他部委联合推进。

另外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一批二批智慧城市试点主要靠国家经费支持,动辄几个亿的投资,这是很不可取的。智慧城市不应该由政府买单,这种情况必须改善。

顶层设计,自上而下OR自下而上?

记者
: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,业内一直有两种声音。一种坚持顶层设计必须是自上而下,即必须是政府、市长等先做好规划,再进行下一步;另一种则认为没有必要自上而下,应从底层做起,不断去探索、应用,对此您怎么看?

姚建铨:以前顶层设计做的不好,不好在哪?很多城市只是盲目跟风地建设智慧城市,没有考虑城市本身的定位。动辄投资一百亿、两百亿,城市之间比钱数、比规模,既没有分析自己城市的特色,又缺乏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支持,只是简单地去找一家智慧城市方面的公司,写一个调查报告,把这个报告中涵盖的各个部分:交通、旅游、农业、医疗等每个部分分别规划,最后相加,认为这样就是整个智慧城市,这肯定是不行的。

一个好的顶层设计,必须从领导人的思维来决策这个城市的定位:是农业城市还是工业城市,抑或是旅游城市,要突出城市本身的特色。小城市,交通不拥堵,就没必要做智能交通;大城市,拥堵严重,智能交通就成了必须要做的项目;有的城市没有旅游资源,就不要去做智慧旅游;像张家界、九寨沟这些地方,就可以做成智慧旅游城市。

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灵魂,智慧城市必须是一把手工程,需要城市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去督管。在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后,再起一套班子进行顶层设计,之后分部门层层分派任务,把城市各部门、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,建立一个有序的、和谐的、系统的网络构架,这才是智慧城市。而不是像上面提到的,把城市各部分智慧化,然后简单相加:环保局局长做一个智慧环保、教育局局长做一个智慧教育、交通局局长做一个智慧交通,最后拼到一起,加一个封面,成为城市总体的顶层设计。

对于顶层设计到底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,我现在有了新的想法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,中国国情下,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,我想相对来说还是自上而下,这叫政府主导。顶层设计、城市定位,必须是政府决策,不可能是自下而上的。当然对于城市管理、规划、建设相关问题可以发布到社会、网络上听取大家的意见,最后汇总整理,政府讨论,这是可以的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,听取专家、群众的意见,观察社会的反应,甚至到国外去考察、比较,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。调查的时候可能自下而上,但是顶层设计的最后敲定一定要是自上而下。

智慧城市不应该由政府买单

记者
:您刚才提到智慧城市建设,不应该由政府买单。但是,调查显示,中国的智慧城市主要还是政府买单,产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扶持。这种情况应如何改善?

姚建铨:智慧城市不应该由政府买单!刚才我提到,顶层设计要由政府主导,但是顶层设计完成之后,最佳方案是把顶层设计好的方案公布于社会,让企业来投标。以前智慧城市确实有一部分是政府买单的,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了。现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个问题:政府没有钱,也不愿意出钱,更不应该出钱建设智慧城市!

当然,城市的基础设施、公共设施的建设,还是要政府买单,但是除此之外,政府不应该再买单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组成一个班子,把交通、旅游、文化、教育、学校、医院、公安、安防等方案公布,进行招标,并对投标的企业进行审核。当然,要建设好智慧城市,可以事先发布,让老百姓提意见、监督;可以多与专家开会交流;最后由人大立法,尤其是大的项目要通过人大委员会批准进行,明确分工,禁止暗箱操作。

智慧城市一定要以企业投资为主。智慧城市总体方案,有益民生且符合经济发展形式,这样的方案一定是有前景的,这样企业就愿意参与进来,也敢于来投资了,这是一个良性循环,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。

智慧城市:安全是第一要义绿色是必备要素

记者
:您曾经给过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定义:智慧城市应具备几个要素,即安全、高效、和谐、绿色、智慧。能否为我们详细阐述一下?

姚建铨:这个定义是我近两年不断去演讲、交流总结出来的,对于一个城市而言,这五个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一个城市,以北京为例,GDP总量相当大,在我国具备最高的科技水平,最顶尖的高等院校,医院等配套设施也是全国最好的,许多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也在北京。可以说,放眼全国,北京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。但是城市管理不仅需要这些硬件,还需要一些软件,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。很具代表性地,北京就非常拥堵,拥堵以后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。首先,没有效率,办一件事情本身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,但是堵在路上,到达目的地就需要大半天;另外,堵了以后也会造成不安全,会加大PM2.5等有害物的排放,引发雾霾等问题,导致容易撞车。一个城市,应该把安全摆在第一位,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,要把安全当成第一要义。

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一些很严重的问题。像上海,去年地铁就停了好几次;杭州,地铁在地下施工,上面的楼倾斜了15度到20度,这样是不行的。另外,煤气爆炸、交通事故、道路塌方等问题的频发,也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和谐,更谈不上智慧。

还有绿色,对于一个城市而言,节能减排是很重要的。生产力在不断提高,排出来的污染气体也在不断增多,能源也在不断消耗。从这个角度看,城市真的是一点也不智慧,要知道,在中国,能源是非常缺乏的,要改善这种状况,就要想办法节能减排。节能减排,会成为未来城市规划、发展、管理的必备要素。这就是我提出来的五要素:安全、高效、和谐、绿色、智慧。

未来社会离不开物联网

记者:
不少专家指出: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“民生”为核心;近两年,许多地方也在开展智慧城市惠民工程,但是有时候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兼顾民生。在您看来,应如何协调“产业”与“民生”这两者的关系呢?

姚建铨:假如说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,那么物联网就是物和物、人和物之间建立通讯的联系。在衣食住行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内,智慧城市一定是以人为核心的;但是在此之外,智慧城市也有很多应用,这些不一定和人本身多么息息相关,但是间接地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运行。

现在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建设或者物联网应用,一般都是涵盖十多个理念,包括智能交通、智慧医疗、智慧物流、智能家居等等。智能交通、智慧物流,可以引入“行”;远程医疗、移动医疗,特别是老年健康服务,像心脑血管疾病隐患预警、亚健康状态预警等,可以引入“医”;食品溯源,引入“食”,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溯源,产品的溯源等等,都是很重要的。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,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,通过溯源就可以知道;还有智能家居,让人们住的舒服,健康的生活,引入“居”。这些应用都是以人为核心的。

在此之外,智慧城市、物联网还有一些应用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这些应用的表征就是让物品开口说话——桥梁、飞机、轮船、火车等事物存在隐患时,通过智能仪器,可以自动预警,让人们早预防、早处理,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。这种应用拓展到自然界,可以实现对自然界灾难进行预警。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,在发生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。可以在地底安装传感器,当土壤蓄水量临近危险值时,提前发出警报,给附近村庄足够时间撤离,避免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,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成型的应用案例。土地说“我受不了啦,水太多,HOLD不住泥土啦!“房子说:”我快要塌了,大家绕行吧!“桥梁说:”超载啦,快把我压垮了,救救我!“让事物说话,这是”智慧“,也是物联网的魅力。当然这些不是和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,但是是在间接地保障社会的健康运行。物联网是很有用的,未来社会,离不开物联网!这个产业以后的产值可能会比互联网大十倍二十倍、成百倍。

城市,没有最智慧只有更智慧

记者
:智慧城市有起点无终点,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?

姚建铨:这个说法很正确。智慧城市建设,确实是有起点无终点的。对于智慧城市的“智慧”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界限。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,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。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都是近两年出现的,谁都无法预计再过三五年,又会有什么新事物、新技术出现。但是不变的是,这些东西都将为人类社会服务。这样看来,城市,没有最智慧,只有更智慧。

虽然对城市的智慧程度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,但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,还是要有一个评判标准的。要设立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成果,供其它城市借鉴参考,提供可行性经验。现在有一个共识:智慧城市缺乏标准。这种情况下,许多联盟、协会等智慧城市相关机构纷纷制定标准,但是这些标准是未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认可的,没有权威性,只可借鉴、参考,无法大规模推行。在我看来,中国的发展尚未达到制定标准的程度。对于物联网的一些细分领域,现在国际上都有一些成型标准,这些标准是我们在生产相关产品时必须遵守的,如果不遵守就会带来出口难题。当然我所说的我国尚未达到指定标准的程度,并不是指不能制定标准,对于国内城市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、新兴产品生产与销售,还是要有一定标准与规范的,否则就会带来一些市场乱象。


 
关键词: 姚建铨 智慧城市
 
[ 资讯头条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头条
点击排行
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|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