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你好,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
  • 厂家直供
  • 大宗采购
  • 实力企业
  • 资讯头条
  • 招商
  • 卓越品牌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头条 » 服务资讯 » 城镇快讯 » 正文

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子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1-10  来源:陕西日报  浏览次数:1282
核心提示: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、城乡一体、产城互动、节约集约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,是“人”的城镇化。一半户籍人口在农村的西安市,把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重点,从2014年开始分批建设683个“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”,通过在中心村新建或改扩建公共服务中心,承载生活、文化、政务、产业等服务功能并辐射周边村庄,逐步让全市2900多个行政村的公共服务都向城镇看齐,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、保留民俗、提升服务的就地城镇化建设新路子。
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、城乡一体、产城互动、节约集约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,是“人”的城镇化。一半户籍人口在农村的西安市,把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重点,从2014年开始分批建设683个“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”,通过在中心村新建或改扩建公共服务中心,承载生活、文化、政务、产业等服务功能并辐射周边村庄,逐步让全市2900多个行政村的公共服务都向城镇看齐,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、保留民俗、提升服务的就地城镇化建设新路子。

观念一变天地宽 曾经“大难题”,如今“新范例”

当前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,差距最突出的“短板”是公共服务。推进城乡一体化,并不是要城乡一样化,更不是要消灭农村,决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凋敝的农村、留守空心的农村、冷清寂寞的农村,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。

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在2014年第16期《求是》杂志撰文指出,“农村由传统分散的居住方式转变发展为集中集约的新的居住方式,是经济结构变化自然引起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。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,要遵循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演进规律,集约化推进镇村改革,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,引导农村人口向行政村、中心镇聚集。”2014年,陕西省委、省政府下发《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决定在全省撤并小村和空心村,建立大村或中心村。西安市率先启动的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工作与省委、省政府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。

西安南依秦岭,山、岭、塬各种地形并存,一个乡镇往往辐射几十平方公里,在乡镇建设公共服务中心,真正能够享受到便捷服务的农民仍然是少数;在每个行政村都建设公共服务中心,使用效益低,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;如果把农村都建设成标准化新型社区,不但财政上无法负担,而且不一定符合农民的意愿,容易引发新的矛盾。

陕西省委常委、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同志在2013年4月率先提出“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”这个概念。他指出,“按照片区化思路建设农村中心社区,一个中心村服务四五个行政村,服务人群平均五六千人,辐射半径一般为两公里左右,这将极大地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局面,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”。

调查了解到,西安市已出台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《建设工作实施意见》、《建设项目管理办法》、《日常运行管理指导意见》、《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》等四个文件,决定从2014年起至2018年,分期分批建设683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,让全市农村群众都能就地享受到城镇化的公共服务。

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发展组组长、原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冯家臻对西安的这一探索表示肯定。他说,“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让农民生活方式的便利化和市民化,让老百姓在农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,而不是要把农村区域完全变成城市市区。西安的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,正是有效解决政府服务农村‘最后一公里’和当前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。而且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门槛较低、投入不大,具有可复制性,适合更大范围地推广。”

打通最后一公里 昔日“盼进城”,今朝“想回村”

以往的调查表明,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后,许多农民期待完善的交通、文化等公共设施,盼望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,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迫使他们“背井离乡”,这在以前相当普遍。“过去农民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,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跳出农门,就是为了让子女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。”周至县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直言不讳地说。

走进户县胡家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,看到这里不但有放心食品店、自动取款机、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,还有一个公共服务大厅和卫生服务中心,村民们不用出村,就能办理低保、救济、宅基地审批、婚姻登记等事务,就地享受医疗检查、留观和住院等服务。像胡家庄这样的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,西安市今年已经建成和启动建设的有49个。

胡家庄村村民向养谊说,“前些年在城里打工,最羡慕的就是城里人,一出家门,就能吃上放心早餐,享受各种便利。没想到今年9月,村里也开了一个放心馒头店,存取款也不需再到七八公里外的县城了,村里还增设了棋牌室、书画、跳舞和培训等活动场所,我们在村里也找到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感觉”。

户县孙姑村党支部书记高长明在座谈时讲到,过去村里在城里工作的人员退休后都不愿意回村,主要是生活、医疗和娱乐都不方便,现在买菜吃饭看病全在家门口,文化活动也和城里一样丰富,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以后,村子里的人口已经出现了回流的迹象。

公共服务暖民心 干群“鱼水情”,村民“一家亲”

调研中发现,随着城镇化的推进,农村物质上比过去富足了,但村庄“空心化”越来越严重,留守人员不但生活不便利,而且集体活动少、群众交流少、感情疏远了,精神空虚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关注。户县太平村70岁的毛继宝老人,他的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,老大病死了,老二至今下落不明,现在老人每天在村口等待孩子回来,两天只吃一顿饭,一顿饭能吃2斤,让人非常心酸。农村群众迫切需求建设交流交往的平台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。

西安市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,要求社区服务的面要宽,不能只成为办事的地方,还要为群众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,像卫生所、养老院、便利店、理发室、浴室等这些群众生活需要的,社区都要想办法提供。已经建成的社区中,集体舞广场、老年活动室、戏剧舞台、书法室等文化设施是最受农民欢迎的。

调研中见到一位退休回乡的老人郝振孝,原来在户县一中工作,现居住在胡家庄片区龙家寨村。这几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,他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回村居住。他告诉记者,过去村里没几个写书法的,现在社区成立了书法协会,几个村子的书法爱好者相互交流,最近还联合办了一次展览。“有了片区化中心社区,就有了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,文化生活就像一个纽带把大家拴在了一起……”

“过去农民办事要到处找镇街干部,有时候一个事情要跑五六回,群众当然意见大,说怪话气话风凉话的很多。现在有了公共服务平台,重心下沉了、时间地点定了,农民走路不超过两公里就能把事情都办了,干群关系密切了、心情舒畅多了。”户县甘河镇胜利社区负责人王讲话说。这种举措增进了社会的正能量,对党和政府执政公信力建设也很有好处。

调研渐行渐深,思路越来越明。在调研中发现,除了按镇或按村修建服务中心的两难选择外,西安的探索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选择——按“片区”建设公共服务中心。

数据最有说服力: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为“六室四配套”,单个社区建筑面积一般在2000—3000平方米;市财政5年专项支持10亿元左右,2014年起步就达到1.4亿元,全市10个涉农区县全面推开,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将覆盖全市所有农村……

群众最有发言权: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找准了点、使对了力,让农民生活得更体面、更幸福。农民有了梦想,中国梦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……

贯彻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镇村综合改革具体要求,以公共服务城镇化为先导,引领农民群众就地城镇化,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,西安正在向着这样的目标探索迈进。
 
关键词: 就地城镇化
 
[ 资讯头条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头条
点击排行
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|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
返回顶部